立志 養志 責志
正諸先覺,考諸古訓
信、專、疑、敬
探索背后原因
人茍誠有求為圣人之志,則必思圣人之所以為圣人者安在?
圣人之所以為圣人,惟以其心之純乎天理而無人欲。
饑者之于食,求飽而已;
病者之于藥,求愈而已;
暗者之于燈,求照而已;
跛者之于杖,求行而已。
簡單聽話照做
既以其人為先覺而師之矣,則當專心致志,惟先覺之為聽
一個人八顆心
怠心、忽心、躁心、妒心、忿心、貪心、傲心、吝心
怠心生,責此志,即不怠;忽心生,責此志,即不忽;燥心生,責此志,即不燥;妒心生,責此志,即不妒;忿心生,責此志,即不忿;貪心生,責此志,即不貪;傲心生,責此志,即不傲;吝心生,責此志,即不吝。
道同則心同,心同則學同
追根求源(一)
“說”是一種文體?
說是古代用以記敘、議論或說明等方式來闡述事理的文體,也可以發表議論或記敘事物,都是為了闡明一個道理。”說”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種現象來表述作者對某些事物或問題的見解,篇幅一般不長。
“說”的語言通常簡潔明了,寓意深刻;寫法較靈活,跟現代的雜文大體相似,通常采用以小見大的辦法,借講寓言故事、狀寫事物等來說明事理,這就是我們所說的“托物寓意”。
比如“馬說”即“說馬”從字面上可以解作“說說千里馬”或“說說千里馬的問題”
《愛蓮說》《馬說》《捕蛇者說》《師說》《示弟立志說》等就屬這一文體。
《愛蓮說》——出污泥而不染,濯清漣而不妖(講品德)
《馬說》——其真無馬邪?其真不知馬也!(講識人用人)
《捕蛇者說》——惡政猛于虎
《師說》——師者,傳道授業解惑也。道之所存,師之所存也。圣人無常師。聞道有先后,術業有專攻。
《示弟立志說》——夫學,莫先于立志。氣之帥也,人之命也。
追根求源(二)
陽明先生的“志”
成為圣人
圣賢之志
圣人之志
陽明先生之志:“只念念要存天理,即是立志。”“此天理之念常存,馴至于美大圣神,亦只從此一念存養擴充去耳”
孔子之志:顏淵季路侍。子曰:“盍各言爾志?”子路曰:“愿車馬,衣輕裘,與朋友共,蔽之而無憾。”顏淵曰:“愿無伐善,無施勞。”子路曰:“愿聞子之志。”子曰:“老者安之,朋友信之,少者懷之。”
杜甫:安得廣廈千成間,大庇天下寒士具歡顏。
圣人的標準——其心純乎天理而無人欲之私
堯、舜、文王
孔子:仁、義、禮、智 具備之人
老子:以無我成就大我
無我?
道德經:圣人無常心,以百姓之心為心。
圣人在心里上去除了物我的分別,認為天地萬物本就是一體的,所以沒有物我的區別,我就是萬物,萬物就是我,萬物興盛就代表我興盛,所以,圣人因輔助萬物而成就自身。
圣人因為在心理上與萬物同為一體,所以圣人對萬物的認知就像是在看自己的掌紋一樣清晰明白,他對天地萬物的認知是準確無誤、沒有偏差的完美狀態。
常人的無我是:謙虛使人進步。常人不能達到圣人那樣無我的地步,在意識里還存在著人我的分別。但謙虛的人可以達到部分無我的狀態,他會在心里留下一片空白的地方來接納別人的思想,通過反思之后進行融合,使自己的思想得以壯大完美,久而久之,認識就會達到圓融的地步,在思想和行動上就會表現為沒有障礙,自然而然。
追根求源(三)
“天理”與“人欲”之辨
追求天理=追求真理?
古人的“天理”離“真理”有多遠?
皮影戲,毛玻璃
“圣人之所以為圣人,惟以其心之純乎天理而無人欲”
什么是人欲?什么是天理?天理和人欲是對立的嗎?
《孟子.告子》食色 性也
《禮記》飲食男女,人之大欲存焉;死亡貧苦,人之大惡存焉。
人欲都不合天理嗎?
追求幸福生活是“天理”還是“人欲”?
《塔木德》:只要你把一切允許做的事情,吃飯、飲酒、性交——做過了頭,對自己的欲望失卻了控制,盡管你不犯哪一條戒律,卻成為一個“可鄙的人”。
辯證法的觀點,對立統一
“去”什么樣的私欲?
不同的回答,但有共通之處
“八心”需去(怠心、忽心、懆心、妒心、忿心、貪心、傲心、吝心)
對天理的忽視就是最大的私欲!善惡只在一念間!
追根求源(四)
“去人欲”“存天理”的道路(方法,途徑)是什么 ?
正諸先覺,考諸古訓。
諸,“之于”或“于”
正之于行覺,考之于古訓 意思是 “在先覺者那里歸正,在古訓之中考究”
“先覺”與“古訓”。
誰是先覺者?古訓在哪里?
先覺之人,悟出世界的真理(天理)。
在陽明先生看來,孔孟,《四書》《五經》之作者是先覺,其思想可以在著作之中考究。
自古至今,各民各族都有追求天理的本能。哪些人得到了“天理”?
“等貴賤 均貧富”是在追求天理。“共同富裕”是在追求天理,
尋求“天理”兩種態度:“出世”與“入世”
有的人認為世界是痛苦的,只有出離世界,“六根清凈”才能脫離痛苦,接近天理。
有的學說要消極出世,有的學說是積極入世,勇敢面對。
立志說,是積極面對派,其方略就是“立志”
可吸收的積極意義
志向很重要!
氣之帥,人之命,木之根,水之源
立志不易。確定人生之志不容易。
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學,”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知天命,六十耳順,不逾矩“。十五歲決心于學,十五年后,三十歲在學問上有成就。這十五年是不斷鞏固不斷成熟的過程。創業階段。
“志豈可易而視哉”,是說志向不是一開始就清晰明了的。需要在學習生活過程中不斷強化。
陳勝:茍富貴,勿相忘 (明代所限,富貴是目標)
杜甫:安得廣夏千成間 (貧困所限,有房居住是目標)
范仲淹: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,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(身處一定官職之人,憂君憂民)
立志不易。志向一旦立起要專心不易。
“正目而視,無它見也,傾耳而聽,無它聞也。”
“此志常立”,是時常保持狀態。用現在的話叫”職業錨“。
所謂職業錨,又稱職業系留點。錨,是使船只停泊定位用的鐵制器具。職業錨,是指當一個人不得不做出選擇的時候,他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棄的職業中的那種至關重要的東西或價值觀。實際就是人們選擇和發展自己的職業時所圍繞的中心。”是下意識的,揮之不去的牽掛”
戒”生私欲“的”八心“
怠心:懶惰,松懈;輕慢,不尊敬。
忽心:粗心,不在意。
懆心:憂慮不安
妒心:因為別人好而忌恨
忿心:生氣,恨
貪心:求多,不知足
傲心:自高自大
吝心:當用的財物舍不得用,過分愛惜。
保持“志”常立不倒的方法——責志
責,指摘過失。
“摘菜”,把從地里采得的菜中不能食用的東西摘出來,丟棄。
責志,把影響“志”,動搖“志”,模糊“志”的東西及時“摘”出來,丟棄。
需要“摘”出來的就是八種“負能量”——“八心”
責“志”需“自責”、自覺,亦需“同道”相互勸勉。
道同則心同,心同則學同。
你在哪個圈子里,就有哪個圈子的境界。
學而致用
志不遠心,志不遠理
陽明曰:“自古圣賢因時立教,雖若不同,其用功大指無或少異。”
應用:立志當與時俱進
子曰:仁遠乎哉?我欲仁斯仁至矣!
應用:“天理”就在你心里,“立志”就在你的行動之中
某謂:立志要遵循“天理”
“天理”不是難行的,也不是離你遠的。不是在天上,使你說:誰替我上天取下來使我可以遵行呢?也不是在海底,使你說:誰替我下海底取來使我可以明白呢?這道理離你甚近,就在你口中,在你心里,使你可以遵行。
行動表明志向
學、問、思、辯、行,行為是表征。知行合一。
俯首自責
昂首行動
立志弗遠
天理在心
一、原文:言有不合,不得棄置,必從而思之;思之不得,又從而辨之,務求了釋,不敢輒(zhé)生疑惑。
感想:要有自己得觀點,自己得思考,不要輕易相信權威。
致用:生活中工作中,不要墨守成規,要勇于提出自己觀點
二、原文:蓋無一息而非立志、責志之時,無一事而非立志、責志之地。
感想:立志要堅定,不能隨時變化。
致用:做事要專一,要實時查看有無偏差。
三、原文:正諸先覺,考諸古訓。
感想:要學習圣人,以圣人為學習的榜樣。
致用:生活中交朋友,工作中學先進。都要像好的,與自已有益的看齊。
這篇文章是王陽明先生寫給弟弟王守文的,主要說立志,立志后要責志,志向要專一,要篤定,要想做成事首先要立志,志不立,天下無可成之事,還要做到內心純為良知而無一絲的私欲。
通過學習陽明先生文章能使自己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,慢慢改變自己的傲慢行為,和愛發脾氣的習慣,對孩子多些耐心,處理問題時不要過于急躁,知道立志對人生的重要性,一個人只有有了志向,才會有方向和動力,讓自己真正做到明理、立志!
通過學習,明白和體征到立志的重要性,志不立,天下無可成之事,立下君子之志,就要不斷的責志,觀志,篤志。無時無刻觀照自己的八顆心,一旦露出,立馬止住,只有不斷的努力學習,踐行自己,才能徹底改變自己,提升自己!真可謂是后世大患,尤在無志啊!
文中說到“存天理,去人欲”立圣人之志有兩項方法需尊守。
一、正諸先覺
即敬畏之心,“茍無尊崇篤信之心,則必有輕忽慢易之意”,對師長不尊,不敬等雖曰有師,猶無師也。
二、考諸古訓
即專誠致志,“曾有徒事記誦講說,以資口耳之弊哉”對事對物要知其輕與重,不可丟了大西瓜 而尋找小芝麻。
《示弟立志說》是勸世人要立圣人之志。圣賢文化不是讓我們去高談闊論的,而是去踐行的。在遇到問題的時候,去問問我們的志向,問題就能得以解決。當私心出來的時候,當偏激的情緒出來的時候,想想自己的立志去反省自己,即可清除我們的私欲。
立志是時時刻刻在觀省自己內心深處的起心動念。立志與我人生中的點點滴滴相關。在工作中,要樹立標桿,要向先覺悟的人去學習,同時練就自己的責志之功。
1、立志的重要性。文章中說:志之不立,猶不種其根而徒事培雍灌溉,勞苦無成矣。蓋終身問學之功,只是立得志而已。從正反兩個方面闡述了立志的重要性。
2、多學先覺與古訓。我們要存天理、去私欲,必須“正諸先覺,考諸古訓”。對于先覺者,必須尊崇篤信,認真思考,多跟從先覺者。學習的重點,要多學習《四書》《五經》等圣賢文化。
3、立志后要責志。志向要專一,要篤定。當我們所立的志向受到干擾時,要及時糾偏,確保沿著正確方向和軌道挺進。對志向要專注,做到如貓捕鼠,如雞覆卵,精神心思凝聚融結,而不知有其他。
4、多與有志者為伍。文章說,有求為圣人之志,然后可以共學。就是說,我們交友的標準,要多與有志向的人為伍,特別是多與有立志為圣賢的人一起學習,對沒有遠大志向或者圣人志向的人,我們是應注意要遠離的。
感想:有志者事竟成,志不立,天下無可成之事。我們每個人的志向都是各自的精神支柱。人一 旦沒有了精神支柱,那么整個人就會迷茫、頹廢。
致用:告誡我們在工作中不能敷衍應付,不能養成懶散的習慣,要志于道德,積極進取。在學習上,應當專心致志,尋找自己的不足,如果有疑問,要認真思考、分辨,務求了釋,不能夠一知半解。
陽明先生在這篇文章中主談立志的重要性,“夫學,莫先于立志。志之不立,猶不種其根而徒事培壅灌溉,勞苦無成矣。”用種樹來做比喻,好比種樹,只種樹干不種樹根,澆水再多,也是勞苦無成。也就像我們每天讀書學習是一樣的,如果只在文字中穿梭,不能夠正確的運用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,把書倒背如流也是白搭功夫,所以還是要在心上用功,在內心深處生根發芽,開花結果,而不是把自己懸在半空中。志向堅定,才不會搖奪。
如何守志、觀志、辨志、責志就完全要靠自己的努力了,唯有用功學習,才能不斷的明辨是非,時常覺察自己的八顆心,怠心、忽心、躁心、妒心、忿心、貪心、傲心、吝心不再升起。這八顆心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會時不時的上下翻騰,所以說要下真功夫,需要在心上用功。一有私欲產生,能做到立停立止,能在自己的起心動念時除掉,除了努力學習,別無選擇,之所以還會出現,就是用功不夠。立志容易,堅守志向不易,所以說沒有任何理由再搖奪,只有努力學習圣賢文化,篤定志向,才會讓自己更加明理,更加光明。
立志
一、立志的重要性。
1.志不立,天下無可成之事。
2.蓋終身問學之功,只是立得志而已。
二、立志不易。
孔子,圣人也,三十而立。
養志
一、正諸先覺。
二、考諸古訓。
責志
1、怠心生,責此志,即不怠;
2、忽心生,責此志,即不忽;
3、燥心生,責此志,即不燥;
4、妒心生,責此志,即不妒;
5、忿心生,責此志,即不忿;
6、貪心生,責此志,即不貪;
7、傲心生,責此志,即不傲;
8、吝心生,責此志,即不吝。
致用
要有高遠的志向。為學就是為志,立志是以時時存天理,念念有善念。多與有志者為伍。在生活、工作中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困難、疑惑,我們都要想想我們的志向,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前行的動力,不會迷失方向!
第一節
本節講述陽明先生做此文章緣由,陽明先生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,將學習之法傳授予其弟。
感悟:陽明先生指出學習應先立志,正如做事應該先確定方向,牢記初心。隨后通過引用程子的話來點明,做事之前應該多加思考,通過表面去感悟本質。
本段結尾時,陽明先生用大篇幅對立志的要點進行解釋,保良知、去私欲、尋方法、驗方法。正如在日常生活中,想要做好做優一件事,就應該去除雜念、穩固內心、尋找途徑、檢驗結果,不要自欺欺人,做無用之功。此處,我認為不但將成功之道詳細說明,更從側面表達出,做事應該有邏輯性,講究方法,應遵循客觀事實,腳踏實地,逐步將目標進行細分。
第二節
本節講述陽明先生對尊師重道的理解,將自身理解之意傳達予其弟。
感悟:存在即合理,陽明先生不但在學問方面見識深刻,更有一顆對萬物尊敬之心。既然確認好方向,就應該堅持走下去,即使途中多有破折,也應不忘初心。人生路上難免會有很多挫折,面對挫折不應逃避,要正面應對,不但要知其然,還應知其所以然,若不能吃透,以后還會在同一個地方栽跟頭。
在學習他人之時,應擺正心態,保有尊敬之心,不應只做表面工夫,只有自身潔凈,才能使后人避免污泥之染。
第三節
本節講述陽明先生以古人的話為例,在此將去私欲而致良知的重要性傳授予弟。
感悟:本節首先對古人之訓做出解讀,點明古人四書五經之中都是在強調去私欲、致良知的重要性。通過排比的方法指出,學習不是為了私欲,而是為了志向,對待志向應該專注。
第四節
本節說明立志的重要性。
感悟:陽明先生感嘆立志不易,講述圣人孔子立志之時亦是在而立之年。千萬不能輕視立志,有了志向,就有了目標。如若沒了志向,做什么事都提不起來精神。只有先立志才能去除自身私欲,做事的時候就不會被私欲打亂了想法,只有先立志,才能生活的有意義和價值,只有先立志,才能改變自己。
第五節
本節陽明先生通過古圣人說過的話,來論證為何要存天理。
感悟:孔子、曾子、孟子,都為古代圣賢之人,他們所遵循的道,他們所感悟的理雖然表達方式不一樣,但究其內在都是大差不差的。要遵循客觀事實,學問是道心的表明條件,道心是天理的表明條件。道同則心同,心同則學同。心即理,當去除私欲良知清澈的時候,所有的學問都是不謀而合的,這就是天理。
第六節
最后一節,陽明先生再此指出立志的重要性。
總結
讀完本篇,我認為感悟最深的地方就是,人應該立志,只有立志了之后,才能去除心中雜念,立志之后應該付出實際行動,應“正褚先覺,考褚古訓”,在這個過程中,要時刻保持敬畏之心,同時也要牢牢穩固自己的志向。要堅持立志、守志,時時刻刻去人欲、存天理。
立志就是成功的原始動力,要讓立志這件事當成自己人生中的大事。
《示弟立志說》是陽明先生寫給弟弟的一封書信,通篇重點強調立志二字。我們在生活中、工作中,遇到問題難以解決的時候,我們也需要思考:是否真正立下了志向,是否真正地按照志向去行動,做到知行合一。
一、原文:夫學,莫先于立志。志之不立,猶不種其根而徒事培壅灌溉,勞苦無成矣。
致用:我們在做事情之前,需要先立下一個目標,根據目標制定計劃,按部就班地去執行,做到知行合一,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二、原文:或怠心生,責此志,即不怠;忽心生,責此志,即不忽;燥心生,責此志,即不燥;妒心生,責此志,即不妒;忿心生,責此志,即不忿;貪心生,責此志,即不貪;傲心生,責此志,即不傲;吝心生,責此志,即不吝。
致用:我們不單要立志,還得常常對照自己的言行,進行“責志”。用這“怠心、忽心、躁心、妒心、忿心、貪心、傲心、吝心”八顆心去進行對照,看自己是否去人欲、存天理。當我們志向堅定了,心上的雜念就會消散,做事會更專心。
近期學習了陽明先生的《示弟立志說》這篇文章,從中領悟到了很多,下面分幾點和大家分享一下:
1、為何立志
文章開篇陽明先生直接向其弟明示立志之重要性。陽明先生說“夫學,莫先于立志。志之不立,猶不種其根而徒事培壅灌溉,勞苦無成矣”,意思是為學,必先立志,若不立志,就像沒有種種子,而徒做表面的培植灌溉,那么再辛苦也不會有任何收成。這句話是非常重要,從中我們可以很深刻的認知到志向是一切的根本。什么是志向,志向是心之所向,使命之必達。指人們在某一方面決心有所作為的努力方向。這個必有作為的心之所向就是所種之根,若沒有這個種子,一切澆灌培育便無有對象,所有努力無有匯聚的焦點,只是一時興起造作妄為,終將成空。而若有志向,則百川歸海,終成大業。
2、何為立志
那立志應該立什么志,怎樣才算立志,陽明先生繼續說,“世之所以因循茍且,隨俗習非,而卒歸于污下者,凡以志之弗立也”,意思是世上的人之所以跟從大眾,得過且過,隨順惡俗舊習,最后變成道德低下的人,都是因為沒有立志。因此,可以看出,立志的方向就是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。立志一定要從根上立,本上立,做人之本,就是做回真人,回復真性、本性。否則,便無有根本。一切勞苦無成。到頭來,“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”。
3、立志之方
陽明先生說:“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,則必”正諸先覺,考諸古訓”。而凡所謂學問之功者,然后可得而講,而亦有所不容已矣”。去人欲存天理的方法有兩個,一則正諸先覺,二則考諸古訓。也就是說我們要怎么立志,立志的方法無過于兩種,一是遵循自己真實的內心去想,二是可以參考古訓的方法來立志。也就是陽明先生所說的先覺與古訓,都是外力助我們疏通淤堵、驅走烏云,讓自性之光朗照無余的方法。
總之,志不立,天下無可成之事。對于志向的重要性,通過學習這篇文章以后,更加明白了立志的重要性,意識到立志是做任何事情的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。今后要把這一點運用到工作、生活中,做到立志才做事。
《示弟立志說》在文章開頭就點明他的論點,“夫學莫先于立志”。又通過比喻和引用經典來闡釋這個觀點。并得出“君子之學,無時無處而不以立志為事。蓋終身問學之功,只是立得志而已。“無論遇到任何情況,都需立志責志。
人生的前二十幾年是為學習而學習,走上社會是為活著而活著,只道有工作、有房住、有飯吃、身體康健 ,沒有什么大志向。從沒有想過生活到底是什么,每天干的事情有什么意義,可謂志不立一事無成。
讀了這篇文章更是讓自己對自己有了一個了解,所謂私欲就是自己對自己的妥協,想要改變就要下大功夫,對自己狠點,嚴格自律才行。
《示弟立志說》是三弟返鄉時,陽明先生特意與三弟深談所講,先生此篇字里行間盡顯骨肉情深至親,言辭懇切,令人動容。
我們一定要立志,并且要立德志。
立志后,要做到觀志,責志,時刻觀照自己的心,當自己的八顆
心:怠心、忽心、燥心、妒心、忿心、貪心、傲心、吝心升起時,
能夠立即止住。
立志、責志,明心、靜心,是我們學習和技能增長的前提。
致用: 對于我來說真的是“說起來容易,做起來難”,有個詞語“勤能補拙”,專注于自己的志向,通過學習,鼓勵自己,努力學
習,望 自己能通過學習達到功到自然成的為學目的。
1、為什么立志?
2、怎么樣立志?
3、立什么志?
4、怎么養志?
5、怎么責志?
6、怎么篤志?
通過學習《示弟立志說》最大的收獲是找出的這6個問題?
同時知道立志的重要性(夫學,莫先于立志。后世大患,尤在無志。終身問學之功,只是立得志而已)及6個問題的學習及引導途徑和方法:正諸先覺,考諸古訓。
在工作或生活中,我是為了對方好還是為了對方給我帶來的價值亦或者是我想要的,到底是成交對方還是成就對方?
“后世大患,尤在無志,故今以立志為說。中間字字句句,莫非立志。蓋終身問學之功,只是立得志而已。
這篇文章字字句句都是 “立志”。 通過學習這篇《示弟立志說》,感觸很深,這點不僅僅是對于我們個人的生活,也關系著工作的志向,還有整個家庭的奮斗目標,孩子的學習目標等。這不僅僅是個口號,可能大家或多或少都喊過口號,但是真正把口號實踐為 “ 志”的少之又少。
之前沒有專業的學習,不知道“志”的重要性,通過這個學習,真正體會到“志”,是我們每個人的精神支柱,志向是一個人的核心,就像樹木的根,水的源頭。如果沒有志向就像水斷了源頭,沒有志,就沒有精神氣。立一個我們屬于自己的“志”,我的理解,不是掛在嘴邊給人說,不是寫在電腦文本里,也不是貼在墻上的一張紙,而是要刻于心間而付諸于行動,它需要辛勤的汗水去澆灌,也需要努力的付出去滋潤。
立“志”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動作,而是一個持續的過程。如何立志,立什么樣的志,我們跟隨文中陽明先生所說可以向先行者學習,學習圣賢的心得,學習四書五經,要有堅定信心。
立志后便是反思,陽明先生在文中也說了很多存天理、去人欲的方法,那就是進行反思,反思我們心中的燥心、傲心、小氣心,嫉妒心等等,就是讓自己所立的志向,一次次的得以確認,一次次地掃除心靈的灰塵。
內心有驅動,才能去做知行合一。每個人內心真正想去做到什么樣的結果,內心有想法,才會有行動。
由此想到我們在工作中的目標,整個部門的目標,和部門里的人員彼此鼓勵,堅定每個人的目標和行動,為了自己的志向就要付諸行動,勤懇好學,堅定信念,不怕困難和錯誤,在一次次的反思和學習當中,一次次成長。
這篇文章是陽明先生寫給他的弟弟,告訴他立志的重要性。全文層層遞進地進行分析,告訴我們要立志,志不立,天下無可成之事;立志,是立真志,立圣人之志。立志是治學的根,如果沒有立志,就像種的樹沒有根,只知道培壅灌溉,最終還是將徒勞無成。如何立志,便是去人欲而存天理,如何去人欲而存天理,便是要先正諸先覺,考諸古訓。
每次讀完文章,都有一種余音繞梁的感覺,令人思緒萬千。同樣的道理,平移到我們現代的工作學習生活中,同樣告訴我們做任何事都要破除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,先學會傾聽,不要急于站在某個至高點上做裁判員,做任何事情都要學會落地,從基礎做起,要有一種空杯的心態,去汲取前輩們工作中的智慧,如果意見不一致時,要學會先從而思之,從而辨之。圣賢書中的大智慧都在教我們去人欲而存天理,要在自己的心上下功夫。這種狀態就像饑餓的人對食物的渴望,生病的人對藥物的渴望,黑暗中人對光明的渴望,跛路之人對于手杖的渴望。俗話說,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可以看的更遠。
有志者,事竟成。因此我們要把立志做為很重要的事,保持在人生第一象限,時刻記得自己的初心。在這個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,提醒我們要及時責志,這樣,當我們的負能量爆棚的時候,有助于我們去除心魔,用最短的時間,最快的速度拉回到正確地軌道中來。烏云上方就是晴空,你的彩虹總會出現。
這是一篇很合適作為入門學習的文章,文章開篇就講了,要講幾句淺顯易懂并且可以時時提醒自己。陽明先生確實講的淺顯易懂、條理清晰。
夫學,莫先于立志。志之不立,猶不種其根而徒事培壅(yōng)灌溉,勞苦無成矣。世之所以因循茍且,隨俗習非,而卒歸于污下者,凡以志之弗立也。
我們為什么先要立志呢?因為你無法一步就實現目標,你需要方向的指引,需要動力來續航。所以陽明先生說,不立志,猶如無根之木,無源之水,無論如何辛苦也都是徒勞。對應現在的生活來說,就是不立志就無法控制私欲,就會隨波逐流,生活沒有重心、沒有追求,只有立志才能有機會讓自己成為有根之木,站穩腳跟了才能知道所謂的大勢從哪個方向來,怎么去應對,而不是像浮萍一樣水流向哪里就只能跟著去哪。不立志,就沒有自己的價值觀,沒有自己明確的價值觀,就沒有生活的目標和人生理想,必定隨波逐流。
立志就是為了存天理去人欲,立志然后才能審視發現自己私欲,才能去私欲(怠、忽、燥、妒、忿、貪、傲、吝)。
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,則必“正諸先覺,考諸古訓”,而凡所謂學問之功者,然后可得而講,而亦有所不容已矣。
堅持向古圣先賢學習和看齊,遵循他們的教誨。然后身體力行、不能放松自己或者放棄。正諸先覺就是,既然已經將古圣先賢作為先覺悟的人,就應該把他當作自己的老師來看待,應該專心致志,要一心一意聽從他的話。如果感覺他說的話和自己的理解不合,也不要棄之不顧,一定還要認真思考,思考還是沒有收獲,還要繼續認真辨析,務必要完全明白釋然,不能夠總是心存疑惑。
我覺得這里面說了兩個意思:一個是敬賢,對于先賢和先賢留下來的思想要尊敬和相信,先要放下對立心,相信他們教的方法和思想,從實踐中印證;
二是疑人,首先是對自己的理解要有懷疑,哪些自己不能理解,實踐中沒有印證的問題,要審視自己是不是自己理解的有問題,其次就是結合現代的社會環境審視先賢的思想是不是有出入。
總結前言:
王陽明的《示弟立志說》這篇文章十分經典,它解決了關于「立志」的幾大問題:為何立志?立志了又如何?如何立志?讀完就明白了王陽明對立志的觀點。立志在心學里有非常重要的地位。
我打算以點評的方式,來呈現我閱讀之后的思考。
其中我覺得比較重要的語句,以高亮標注。
原文點評:
予弟守文來學,告之以立志。守文因請次第其語,使得時時觀省;且請淺近其辭,則易于通曉也。因書以與之。
點評:
開頭第一段說明這篇文章的來由,王陽明寫給弟弟,叫他在學習之前,得先立志。
夫學,莫先于立志。志之不立,猶不種其根而徒事培擁灌溉,勞苦無成矣。世之所以因循茍且,隨俗習非,而卒歸于污下者,凡以志之弗立也。
點評:
王陽明在第一段就點名,學習,首先得立志。不立志,就好像栽種花果卻不放下種子,而首先不停地培土灌溉,最后徒勞無功。而且,如果一直不立志,人的生命層次就會變得卑微。這兩句話很精煉,說明了立志的必要性。
然而什么是立志呢?王陽明認為,立志就是要成為「圣人」。什么是圣人?就是可以做到存天理滅人欲的人,關于存天理滅人欲這六個字可以展開再深刻討論,在這里我先總結為,拋卻個人感受而將所思所想融入天道的人。那么怎么做到這一點?就要做到兩點,「正諸先覺」和「考諸古訓」。
茍無尊崇篤信之心,則必有輕忽慢易之意。言之而聽之不審,猶不聽也;聽之而思之不慎,猶不思也;是則雖曰師之,獨不師也。
點評:
這段點名學習得先有學習的態度。以別人為師,就得先理解對方的觀點,不能夠放過任何讓自己疑惑的地方。王陽明提倡的,是帶著批判的態度來學習。最后一段話,說明了學習得怎么做,聽了別人的觀點要經過自己慎重審視,這樣才是向別人學習。
夫立志亦不易矣。孔子,圣人也,猶曰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學,三十而立。”立者,志立也。
故凡一毫私欲之萌,只責此志不立,即私欲便退;聽一毫客氣之動,只責此志不立,即客氣便消除。或怠心生,責此志,即不怠;忽心生,責此志,即不忽;懆心生,責此志,即不懆;妒心生,責此志,即不妒;忿心生,責此志,即不忿;貪心生,責此志,即不貪;傲心生,責此志,即不傲;吝心生,責此志,即不吝。蓋無一息而非立志責志之時,無一事而非立志責志之地。
點評:
這段話很重要。王陽明說明,要成為一個存天理滅人欲的圣人(君子),就得每時每刻不把圣人的要求放在心上,在行動中體現。
如何修養?王陽明講人的私欲分為八心:怠心、忽心、懆心、妒心、忿心、貪心、傲心、吝心。只要時時警醒,內心一旦出現這八心,就「責此志」,譴責這八心,并把這些念頭去掉,就可以做到成為圣人了。
這段話也說明,「立志」是一個過程。所以王陽明認為,立志重要的是「立得住」,而不只是腦袋里想一想,嘴巴上講一講。他以孔子為例,說明這個過程是不容易的。畢竟孔子也說,自己十五歲的時候已經開始有志于學,但三十歲了才立志了。
點評:
王陽明認為,古時圣賢所說的觀點雖然看上去不一樣,都其實有共同指向。這個共同指向,就是「道」。
學習心得:
按照我現在的理解,立志,就是人要有人生追求,人生的價值就在追求過程中體現,追求就是整個人生命的狀態,你的價值就在于你在追求。這個追求不止是腦子里想一想,嘴巴講一講,是要在實踐里出功夫。你既然追求這個「知」,就得提現在「行動」上,所謂「知行合一」,重點在行上。也就是說,你怎么通過行動來維持這個追求。
一、“志之不立,猶不種其根而徒事培雍灌溉,勞苦無成矣”。
志不立,如同種樹不種樹根只澆水一樣,沒有任何效果,就像我們工作和學習,需要有明確的志向,根據指定的志向一步步完成工作,才會達到既定的效果。
二、“如貓捕鼠,如雞覆卵,精神心思凝聚融結,而不知有其他,然后此志常立,神氣精明,義理昭著”。
立志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,需要不斷的觀志、責志,如貓捉老鼠一樣,要全神貫注,有意注意去觀察自己的一切言行,當自己的八顆心一旦想冒出的時候,立馬能夠控制住,并當即改正,才能夠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!
Copyright © 2016-2025 華企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. 豫ICP備16005426號-2